修占,1947 年出生 ,莱州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莱州市振武馆馆长,是中国传统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莱州市武术协会技术顾问、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中华武校武术指导、烟台十大拳师、吴式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王茂斋先生之得意高足修丕勋之子,自幼酷爱武术,随父习练吴式太极拳,继承和保持了创始人王茂斋师爷的原始风格,擅长太极刀、马眉刀、太极剑、太极棍、太极枪、推手等,其演拳如柔化春风,似行云流水、推手以静制动,引进落空,吴式太极的沾、连、粘、随、尤其,拿、劲更是出神入化,多次摘取全国、省、市赛事冠军。修占先生为人质朴,温润谦和,功夫精纯而深厚,习武60多年来对吴式太极拳的衣钵传承孜孜不倦,中外弟子数千人,为吴式太极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式太极拳在中国有很久的历史渊源。早在清同治年间,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受聘于端王(载漪)府传授太极拳,同时任神机营武术教练。数年后,得杨露禅真传者有万春、凌山、全佑,三人在拳术各有所长,万春善刚劲、凌山善发劲、全佑则长于柔化。全佑(1834-1902),满族正白旗人,生于顺天府大兴县。老姓吴福氏,号保亭,全佑先生性格外柔内刚,为人乐善好施,人称全三爷,后被吴式太极拳门人尊其为始祖。其传人有:王有林(茂斋)吴鉴泉(爱绅)、郭芬(松亭)、夏公甫、常远亭、齐阁臣等人。
王有林(1862-1940),字茂斋,山东掖县(今莱州市)程郭镇大武官村人,十九世纪末在北京的麻刀铺学徒,有幸从学于全佑。王茂斋生性忠厚老实,在师兄弟中居长,用功最甚,身手非凡。全佑去世后,王茂斋开设了自己的商号,名曰“同盛福”经商之余,每日闻鸡起舞,练功不辍。
吴鉴泉,辛亥革命后,其家生活艰难,举家投奔师兄王茂斋,二人按师父的传授,如痴如醉地参悟拳理,切磋技艺,经过数年的研悟,将师艺提高到新的层次,创编出松柔轻灵,严密紧凑的太极拳派(后来被称为吴式太极拳),名扬京城。军政要员吴佩孚、褚民谊、袁良等纷纷从学,大力推广,二人弟子遍布京城各界。1928年,上海市政府、精武体育会、中法大学及当时社会名人黄金荣、杜月笙、张晓林、王晓籁等致电北京,聘请王有林南下传授太极拳,王有林因生意缠身婉言拒绝,同时举荐吴鉴泉前往,经上海方同意后,吴鉴泉南下授拳,第一个将太极拳带过大江,后又传及长沙、广州、港澳及海外。吴式太极拳于是形成南北两派,武术界素称“南吴北王”。
吴鉴泉南下后,王茂斋继续留在北京授拳,成为北方吴式太极拳掌门人,其弟子门人遍及北京、山东、东北等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王杰、赵崇佑、杨禹廷及同村人修丕勋等。
修丕勋(1894-1976),字朱臣,自幼酷爱武术,尤擅八卦,二十余岁即誉满乡里,后慕王茂斋先生德艺双馨,拜入门下,入京学艺。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终得太极拳之真传而获大成,为王茂斋先生之得意高足。修丕勋身负绝技回到莱州,致力于吴式太极拳的传播。1934年,掖县国术馆成立,县长刘国斌出任馆长,修丕勋任教务主任,一时间太极拳弟子遍布莱州,现流传在莱州的吴式太极拳老架,均师承于他门下。修丕勋先生功夫精纯,品德高尚,深得乡民的爱戴和弟子们的尊崇,为莱州太极拳的发展和武术事业的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弟子众多,主要有其长子修良、次子修占及温铭山、孙镜清、周风岐、战波等。
修占是修丕勋先生的次子,生于1947年3月16日,当时和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修丕勋一家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生活上的困难,并没有影响到习武人的热情。自修占记事起,就经常看到有许多人到自己家里来,跟父亲学习太极拳,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小院里学拳架的、学器械的、学推手的非常热闹。大人们练的一丝不苟,小修占在旁边也看的津津有味,耳濡目染,练得有模有样。起初,父亲见他自小顽皮,修占小时候,倒立、前滚翻、后滚翻、翻跟头、爬树、能用一条腿挂在很高树枝上来回晃,并且游泳在附近十里八村的出名,有一年村里有人溺水没人敢救,最后把修占叫去,从后面托住他把他救起。父亲怕他外面惹事,不肯教他功夫他平时仔细留意父亲授徒时的一招一式,默默记住,在没人的时候,偷偷练习。直到14岁那年,有一次修占又在聚精会神地偷偷练拳,被父亲发现。父亲看到小儿子修占招招式式,手眼身步,还真像那么回事,大为惊讶。经询问,修占告诉父亲偷学的经历和决心。修丕勋觉得修占颇有习武的天赋,开始正式教他正宗吴式太极拳的拳理、意念、动作、招式。渐渐地修占不仅学会了动作到位的拳架,还领悟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他从内心里爱上了传统武术中的精粹——太极拳。每天,每天,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修占劳动之余用心磨练拳脚的身影从未间断。父亲修丕勋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修占的功夫有了很大的进步。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太极拳被划到“牛鬼蛇神”的行列,从前常来家里练拳的人们不敢来了,热闹的院子变得寂静了。修占怎么也想不通,太极拳怎么会和“牛鬼蛇神”挂上钩,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太极拳是强身健体的好东西,我们不能扔掉他。练武之人要注重武德,不可好勇斗狠,仗艺欺人。”修占铭记父亲的教诲,在中国政治动荡的特殊时期,也没有放弃太极拳的研习。恰在此时,一位太极拳界的传奇人物——王杰来到大武馆村。
王杰(1902-1967),字子英,王茂斋次子。其兄、弟皆早逝,独得家传绝技。王杰少年时即得武林名师传授,习武有成。后随父学太极拳更是如虎添翼。他推手功夫极高,从不以力胜,纯以意、气、神化,使人折服。传说王杰天资聪慧,无与伦比,没学过的拳,只要他看上三遍,就能学会。正因如此,也形成了他孤傲的性格,同门师兄弟,他没有几个人能入得上他的眼,唯独和修丕勋合得来。这次文化大革命,王杰受到牵连,由北京下放到老家掖县大武官村劳动改造。修丕勋当仁不让尽地主之宜款待王杰。空余时间,王杰看到修占在院中练拳,颇有些功力,忍不住对修占说:“来,咱俩练练推手?”修占拜过师叔,两人搭手,修占向前一挤,顿觉对方柔若无骨,自己却不由自主地脚跟离地,失去重心惊出一身冷汗,王杰收势哈哈一笑。修占自知遇到了高手,真是天外有天,艺无止境啊。在此后的日子里,修占一有时间就去找王杰请教,没多久叔侄俩便成了忘年之交。他从王杰那学了不少新东西。比方:“进劲时必须吃住对方的点,听出对方的劲,不可主观妄动。”“太极拳由松入柔,刚柔相济,轻灵沉着,运用手法时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边粘随不丢顶”等等。他认真体会每一个劲的变化,每一式的要领。天长日久,修占在太极方面的参悟更深,功夫也随之更上一层楼。
1971年,掖县郭家店公社修庙埠河水库,当时施工的有程郭公社和过西公社的社员,修占也在其中。有一天,两公社社员因争夺土场,发生争执,双方大打出手,形成了上百人群殴的局面,眼看一名程郭社员被打得鼻青脸肿,倒地不起,程郭领队程绍珍阻拦不住,急得团团乱转。这时他突然想到修占,便连忙找到修占说:“快,快上去救人啊!”修占说:“我学过武术,但不能去打架。”程绍珍道:“人命关天,顾不得那么多了,快点吧!”修占只好钻进打架的人群,护住被打倒的程郭社员,过西的一个小伙子见对方来了帮手,二话不说,挥拳打来,修占顺势一捋,然后双掌推出,过西的十几个人一齐被推倒在地上,霎那间,在场的人都被惊呆了,半晌没有一点声音,有一个过西公社的社员说了句:“是修丕勋的儿子修占!”一场恶斗被修占的一招太极拳震慑结束,年仅二十四岁的修占也随之在四邻八乡出了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党和政府开始重视和提倡各种文化艺术的发展。这使热衷于传统武术的修占如鱼得水,。他一方面勤学苦练,提高技艺,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方方地加强与同行、各门各派联系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别人的长处,开阔眼界,完善拳术。
1980年,应师兄战波(修丕勋之徒)之邀,修占赴哈尔滨市传授太极拳。当地八卦掌名家、授拳三十余年的老拳师赵森闻讯赶来。赵先生以前听说过修丕勋武艺高强,这次来想印证一下修占的功夫。两人见面后握手寒喧,赵森用了一招反关节手法来掰修占的腕子,修占手腕微动,连化带拿,赵森顿时脚跟离地,连忙说:“好!好!不愧是修老师的儿子!”两人煮酒论艺,促膝长谈,一直到半夜,赵先生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1982年,胜利油田地质勘察队邀请修占到东营传授太极拳。由于长期野外作业,地质勘察队的队员们大都患有关节炎之类的疾病,严重影响工作和身体健康。队长发现一名叫张吉平的队员身体健康,腿脚灵便,就问他有什么决窍。张吉平说:“我是掖县人,跟我们当地的修占老师学过太极拳,平时经常练,太极拳强身健体的作用很突出。”队长就让张吉平把修占老师请去东营,为地质队队员们教授太极拳。队里有个淄博人,三十多岁,身强力壮,练习拳击,在当地号称“拳击大王”他听说修占在这里教太极拳,就想比试一下。他找到修占后说:“太极拳能锻炼身体,技击恐怕不行吧?”修占说:“拳击刚劲凶猛,一拳出去有千斤重,技击性很强。太极拳属于传统武术,武术都有技击作用。”淄博人说:“来,咱们比试一下!”修占恐伤和气,婉言拒绝。淄博人却执意要比,修占只好应允。淄博人一记上直拳打来,势大力沉,修占不动声色,一个捋劲,把淄博人扔到身后。淄博人不服说:“我这次出招慢了。”修占说:“那你就用快招。”淄博人仍是一记上直拳虚晃一下,紧接着一记勾拳,修占接住手一缠,接着一掌击出,淄博人倒退十几步,一屁股跌坐在地上,修占连忙去扶对方。淄博人心悦诚服地说:“佩服,没想到太极拳技击性这么强,,修老师功夫确实厉害!”以后也跟修占老师练习吴式太极拳。
1985年,修占南下上海,拜访吴式太极拳泰斗马岳梁、吴英华夫妇。两位老人还依稀能回忆起六十多年前修丕勋在北京学艺的情景,修占告诉二老:“父亲学得技艺回到莱州,致力于吴式太极拳的传播,曾任掖县国术馆的教务主任。他德高望重,深得乡民的爱戴和弟子的尊崇,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莱州太极拳的发展和武术事业的振兴。他一生弟子众多,曾从师于他的温铭山、孙镜清、周凤歧、战波等在拳术蜀都出类拔萃。我愿为承他的遗愿,继续发发扬中华武术尽责尽力。”二老感慨颇多,更觉欣慰。修占演练了一遍拳架,请二老指点,吴英华说:“练得很好,跟以前王师伯(指王茂斋)练的拳架一模一样。我父亲到上海以后,对老拳架作了一些改动,我练给你看看。”接着吴英华亲自演练了一遍南派吴式太极拳拳架,分析了两种拳架的异同。然后马岳梁老人跟修占搭手划圈,印证武功,马岳梁感叹说:“不到四十岁年纪,练到这样的功夫,很难得啊。”
1993年,新加坡人高敬喜到莱州访修占。高敬喜是生意人,练武多年,擅长太极,平时利用生意之便,遍访世界各地武术高手,未遇敌手,这次由大连八级拳名家徐立彦引领,找到修占。二人在切磋过程中,修占每每只拿起对方而不发劲,使高敬喜心悦诚服,不仅佩服修占的高超武艺,更佩服他的高尚武德,后将一幅书有“武德高尚”的书法作品赠与修占,以作纪念。
2007年秋天,吴式太极拳第五代名家、75岁高龄的高壮飞先生来到莱州,一是要到师祖王茂斋的墓上拜祭一下,二是想深入了解一下莱州传统吴式太极拳的发展情况。高壮飞先生和修占见了面后十分高兴,二人各自演练了拳架,交流练功的体会,又搭手划圈,切磋武功。几圈过后,二位老人停下手来,相视而笑,高先生叹道:“师叔的功夫真是了不得啊!”回京前,高壮飞先生希望把修占演练的拳架用摄像机录下来,回去研习,修占先生慷慨应允。
吴式太极拳自创始以来,已有近百年年历史。就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派,还是以上海为代表的南派,或为了应付上流社会赶时髦、不愿下苦功练拳的需要,或为了教学和表演的需要,都对早期的拳架作了很多改动,与初创之时的拳架相比有很大出入。随着二、三代拳师的离世,传统老架会者寥寥。莱州地处僻乡,远离尘嚣,吴式太极拳被循规蹈矩的传承下来,开设振武馆,自成体系,较好的保持了这一拳种初创时的原貌。在这个传承过程中,修占功不可没。
如今,随着人们对太极拳认识的逐步提高,前来振武馆求教的人络绎不绝。66岁的修占先生总是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对待每一位学员。他始终立足传统,把自己的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有些学生认为传统吴式太极拳费工夫,见效慢,总想学些速成的技击手法,修老师说:“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才是太极拳的精髓,真正的吃、拿劲不是三年两年能练到身上的,那些速成的招法,不是真正的太极拳。你们现在生活好了,练拳的条件也好了,更应该多下工夫,把祖国的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为人类社会造福。”他言语温和,诚实质朴,学员们对他的教导心服口服。不少原来脾气暴躁、争强好斗的人,通过跟随修老师学习,修身养性,变得谦和稳重。
几十年的武术生涯,不少荣耀的光环名副其实地罩在修占老师的身上。1983年获得山东省武术运动会枪术第一名,1986年获得全面武术运动会吴式太极拳第一名,1994年其业绩被编入《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2005年被评为烟台市十大拳师之一。面对这一切,他始终保持了一颗平常心。心生性,性修德,德引行。振武馆里,修老师亲临亲授,指导学员们练拳架,走步法,学推手,学器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辞辛苦,默默奉献。自2000年起,修占先生受聘但任山东省莱州中华武校的武术指导,除了教授本校的学员,还有许多各地的武师和国外友人慕名来访,修占老师诚恳地与他们交流切磋,结交了不少武术界、文化界的朋友。
如今修占老师开设吴式太极振武馆,吴式太极拳仍在传承和发扬,保存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了中华武术莱州市吴式太极拳振武馆创建于1994年,创建人是吴式太极拳第四代正宗传人修占,振武馆原址在莱州市程郭镇前武官村,于2010年迁至莱州市教育路小区,上下两层面积约200平方米。
修占老师1947年出生,14岁随父修丕勋练习吴式太极拳,至今有50余年,擅长太极刀,麻眉刀,太极剑,太极枪,太极棍,自成体系,多次获得省,市及全国武术比赛的第一名,现任在莱州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莱州市武术协会会员,修占老师功夫精纯,武德高尚,温润谦和,继承了太极拳衣钵,演拳以柔化春风,似行云流水,以柔克刚,引进落空,使对方败于不知不觉中,前来拜访者无不叹服。
自振武馆成立以来,已有数千人参加了培训,学员来自烟台、青岛、莱阳、哈尔 滨、广州、澳门、以及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龄从几岁学童到六十几岁老人在修老师的细心教授下都圆满完成了学业,在健身养生的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自振武馆开办以来,修老师带领弟子参加过多次全国省市的太极拳比赛和表演。
1995年,济宁全国锦标赛初试身手便得一金三铜。
2000年大连国际武术交流大会5人夺得第一名,2人第二名。
2002年10月烟台“搏击学校杯太极拳公开赛”隆重开幕,修占先生带领众弟子参加比赛,一举夺得12个项目冠军,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为吴式太极拳故乡争夺了荣誉,增添了光彩。
尽管吴式太极拳曾有过无数荣誉和辉煌,但我们不能骄傲自满,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载市委的大力支持下努力进取,继承优秀的传统精髓,发扬光大我市武术事业,为家乡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莱州市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
1978年参加烟台地区武术比赛一等奖。
1983年获烟台地区武术比赛一等奖。
1991年获烟台市太极拳比赛拳、剑一等奖。
1994年成立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开设振武馆至今。
1994年编入《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
2004年参加电影《七剑》的拍摄
2004年参加山东省“蓬莱阁杯”武术太极拳锦标赛枪术第一名。
2005年10月10日烟台市武术协会组织评选的烟台“十大拳师”荣誉称号。
2007年5月17日参加北京昌平体育馆举行的世界跆拳道锦标赛开幕式武术表演。
2007年11月11日参加在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中心体育馆举行的第九届武术锦标赛开幕式表演。
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表演武术的武术小子们的武术顾问,受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的邀请,在北京奥运会祥云剧场的武术表演中展示了吴式太极拳的风采。
2000年开始修占老师在中华武校担任太极拳的武术指导和太极拳顾问至今。
2009年修占先生被列为山东省级吴式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4年中央电视台录制《体验真功夫之吴式太极拳》向世界展示了吴式太极拳的风采,一套太极八卦枪,拦、拿、扎、崩、弹、抖、刺、出神入化。2018年修占老师带领女儿修淑玉和弟子参加《2018年中国威海国际太极温泉康养大会太极拳比赛》修占老师任仲裁委,女儿获太极推手第一名、吴式太极拳第一名、众弟子获5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的好成绩。
吴式太极拳自创始以来,已有近百年年历史。就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派,还是以上海为代表的南派,或为了应付上流社会赶时髦、不愿下苦功练拳的需要,或为了教学和表演的需要,都对早期的拳架作了很多改动,与初创之时的拳架相比有很大出入。随着二、三代拳师的离世,传统老架会者寥寥。莱州地处僻乡,远离尘嚣,吴式太极拳被循规蹈矩的传承下来,开设振武馆,自成体系,较好的保持了这一拳种初创时的原貌。在这个传承过程中,修占功不可没。
如今,随着人们对太极拳认识的逐步提高,前来振武馆求教的人络绎不绝。70岁的修占先生总是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对待每一位学员。他始终立足传统,把自己的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有些学生认为传统吴式太极拳费工夫,见效慢,总想学些速成的技击手法,修老师说:“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才是太极拳的精髓,真正的吃、拿劲不是三年两年能练到身上的,那些速成的招法,不是真正的太极拳。你们现在生活好了,练拳的条件也好了,更应该多下工夫,把祖国的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为人类社会造福。”他言语温和,诚实质朴,学员们对他的教导心服口服。不少原来脾气暴躁、争强好斗的人,通过跟随修老师学习,修身养性,变得谦和稳重。全国各地的吴式太极拳爱好者慕名而来,至今培养了数千学员,为莱州吴式太极拳夯实了群众基础,为弘扬太极文化为吴式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 2025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豫ICP备05002751号-3 焦公网安备:4108250200182